是否打开信息无障碍浏览
初冬时节,冬日的暖阳露出了久违的面庞。来自咸阳高校环保联盟的师生代表、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们早早地聚集在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门前,期待着共同走进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子废弃物回收、环境监测等环保设施,直观感受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变化、新成就。
12月13日,市生态环境局、共青团咸阳市委联合举办“追青逐绿·知环保”生态文明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通过“零距离”接触环保设施,让青年师生及志愿者代表们掌握生态环境科学基础知识,观察、记录全市在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变化与成就,进而认识环保、体验环保、参与环保,为争做“美丽咸阳”的参与者和践行者贡献力量。
珍视水环境保护 节水、护水已刻不容缓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依次走进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与光大水务(咸阳)有限公司,场馆的展陈和公益宣传片引得大家驻足观看,各项有趣的互动娱乐设备吸引着师生踊跃体验。电子沙盘以电子3D动画详细展现出市域范围内河流走向、监测点位设置、环境风险源分布等内容,师生们不仅揭开了高科技水处理技术的奥秘,更在水生态、水文化的熏陶下,领略了水资源珍惜宝贵。通过污水处理工艺模型、电子中控室以及进水、出水对比,将复杂的污水处理过程变得通俗易懂,师生们在寓教于乐中启了起一段水资源共生的心灵之旅,节水、护水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古景渭城。而如今的渭城景色如何呢?
答案显而易见。“前方的渭柳湿地公园,正是咸阳市持续加大自然保护地、湿地公园以及森林公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筑牢野生动物保护屏障的生动写照。在10月中旬,我市还成功举行24只朱鹮野化放飞活动,如今的市民常常能看到朱鹮振翅高飞,仿佛向世人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咸阳。”讲解人员结合线路进程,穿插讲解沿途人文景观、历史变迁以及环保常识。
千年帝都,处处皆景、步步如诗。“融合咸阳多彩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以‘环保科普+生态文旅’的形式,串点成线,以线扩面,不断激发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的活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直观看到市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再生废物处置和循环经济利用 绿色低碳成为新风尚
在咸阳海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巨大的机械抓斗吸引着师生们的目光,数以吨计的生活垃圾被扔进焚化炉内燃烧发电,而负压管理系统确保了工艺流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不会外溢。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况且是如此触目惊心的场景”来自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感慨道,“堆积成山的垃圾,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影响,垃圾焚烧发电虽然让部分垃圾得到处置,但我们还是要主动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以实际行动减少垃圾污染,践行垃圾分类。”
“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陕西安信显像管循环处理应用公司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项目,将一根根废弃的荧光灯管、电路板拆解、回收后,赋予新的绿色价值。
冬日下的袁家村,水流绕城而过,白鸽起舞,池鱼嬉戏,砖瓦间尽显生机,充满活力。师生们走进袁家村,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了解着产业布局和村落发展。漫步村中,村内熙熙攘攘的街道并没有为了拓宽而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反而为盘踞的古树“绕道”,留下各类动植物生存的空间,“中国传统村落”展现出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和谐色彩。
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耳目”和“哨兵”
“作为西北五省唯一的环境DNA实验室,它承担着西部地区大规模生物生态监测工作,为积累生物数据、明确珍稀物种分布、厘清入侵物种现状、评估多样性保护成效、制定科学保护战略提供参考依据。”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内,市环境监测站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张翠荣介绍着eDNA实验室的操作原理和分析过程。“如今我们正在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张翠荣说。通过讲解演示,让师生们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队伍的良好风貌和专业素养,更直观了解到环境监测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
活动中,各学校师生还喊出“追青逐绿绿美咸阳”“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等专属口号,并纷纷打卡合影。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有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师生中入脑入心入行,帮助青少年逐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也会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鼓励青少年参与实践锻炼、生态研学、志愿服务、普法教育等公益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挺膺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