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打开信息无障碍浏览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2024年,广大摄影爱好者在咸阳湖畔,连续拍到白鹭翩翩飞舞、朱鹮嬉水、燕鸥游弋觅食……一个个精美的镜头。他们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鸟儿栖息,照片也越拍越美。”
翻开过去一年我市生态环境交出的“成绩单”,数据给出最有力的说明。
——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25,同比改善6.67%,优良天数214天,PM2.5、PM10、NO2和CO四项评价指标分别改善9.6%、8.9%、16.7%、7.7%。
——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8.9%,优于考核目标11.1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率100%。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成果入选全国四个示范点之一。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力推动的结果。2024年,全市上下躬身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省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咸阳建设迈出新步伐。
精准施策蓝天保卫战扎实见效
“炕面上敷设的是专用水暖管,一晚上都暖烘烘的,每天只需要用1到2度电,既暖和又省电,我再也不用操心扫落叶、买煤了,也不用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煤,一觉睡到大天亮,干净卫生还舒适。”去年11月20日,三原县新兴镇新兴村村民郭凤茹对新安装的水暖炕赞不绝口。
郭凤茹家安装的水暖炕是我市实施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去年6月份,我市再次扩大水暖炕改造实施范围,市财政列支7016万元,对南7县市区摸排的14.27万个土炕实施“水暖炕”改造。截至目前,全市扩面改造“2.0版水暖炕”21.67万个,基本实现南部县市区全覆盖。
去年,全市还积极推进“3.0版光伏+清洁取暖+和美乡村”项目试点,在泾阳金星村、礼泉肖东村2个示范村安装118户。同时,加快城市清洁能源替代,建成投用宝石佳苑“供暖+发电+氦气提取”“热电氦”集成先导性试验项目,完成14个小区地热和电厂余热供暖改造建设,全市新增地热供暖332万平方米、电厂余热供暖193万平方米,共占全市总供暖面积的53.3%。
针对大气污染治理实际,全市通过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结构调整、面源治理等措施,实现治理科学化、精准化。
机制建设上
出台《咸阳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考核办法》《约谈办法》等文件,市级部门和各县市区主动对照履职、狠抓落实,形成了党政齐抓、行业主管、分工负责、配合紧密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格局。
结构调整上
列支市县两级财政资金14.5亿元,完成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石化分公司外围群众搬迁,同步启动了陕西兴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异地迁建,实现了中省任务的按期“销号”与空气质量长远改善。列支6000万元完成市区及周边102户散乱低效企业分类整治,新增B级以上环保绩效企业32户、累计达到53户,占可评级企业比例居全省前列。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342辆,国六及新能源渣土车、商混车占比分别达到80%、91%。
面源治理上
以铁的手腕推动秸秆焚烧有效管控,约谈3个县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处理问责干部102人。常态化开展烟花爆竹清查整治、宣传教育、巡查执法,全年共查处非法储存、销售、运输、燃放烟花爆竹案件75起、处理106人、收缴1871件。
系统发力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
连日来,广大市民朋友圈里相互转发着朱鹮在咸阳湖细柳营湿地尽情放飞自我的视频和图片,它们时而在水上追逐嬉戏,时而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时而在水草间捕食泥鳅……这些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与观赏的市民构成了一幅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广大市民在家门口也可以看朱鹮,是我市开展碧水保卫战,持续提升水质量的生动例证。去年,我市将水环境治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围绕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全力实施“控污、清污、截污、治污、减污”等多项工作,推动市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良好水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关于水污染防治的工作要求,切实扛起水污染防治的政治责任。
水污染防治机制健全完善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流监管体系,由市委、市政府市级领导分别担任渭河、泾河等8条主要河流河长,加强巡查管控,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实行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和水环境质量通报制度,每月通报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改善排名,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实施方案,按年扣缴各县市区水污染补偿费用,累计扣缴水污染补偿金8090万元,全部用于水污染防治工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突出
全面加强水质管控。组织专家会诊把脉,分别制定9个国控断面的“一断一策”水体达标方案,确定治理项目和目标,开展综合治理。建立水质常态化管控机制,制定印发《咸阳市地表水水质断面常态化管控机制》,扎实开展断面巡查监测工作,全市8条河流共计开展930次巡查、626次监督性监测,全面加强全市主要河流水质管控能力。
系统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印发实施《渭河流域(咸阳段)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市渭河、泾河干流共排查出74个排污口,完成100%溯源和83%整治。印发《咸阳市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市8家工业园区分别编制“一园一策”整治方案、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加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力度。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共105个,保护区已划定92个,划定率87.6%,全市2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评估均达到考核目标。
防治结合净土保卫战走深走实
去年7月,市生态环境局兴平分局组织执法人员,通过资料收集、人员访谈、现场踏勘等方式,对企业废水中镉、汞、铅、砷、铬排放情况及自行监测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环保手续不全、环保要求落实不到位、土壤污染隐患的企业纳入整改清单,防治农用地重金属污染,确保耕地土壤安全。
兴平市开展耕地土壤安全防治的举措,只是我市打好净土保卫战的一个缩影。去年,我市把打赢打好土壤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全面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切实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可控。
自然生态保护推进有力
印发《关于开展“绿盾2024”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的通知》,对全市13个自然保护地进行监督检查。扎实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争取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72万元,对全市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用地性质、植被覆盖、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估,编制完成了《咸阳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年度报告》,并顺利通过省级评审。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到位
印发了《关于做好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管重点单位有关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全市完成了20家土壤和13家地下水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和5个优先监管地块污染管控,全市优先监管地块污染管控率达到83.3%,超额完成省级下达任务。争取中央资金1928万元,总投资7043.7万元,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石化分公司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项目和污水密闭集输源头管控项目,形成精准化、低扰动调查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项目典型案例和边生产边管控过程中安全管理策略和技术手段。
地下水防治效果凸显
印发了《咸阳市建设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2024年工作方案》,全面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五大类37项建设任务。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成果,衔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并初步入选全国4个地下水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城市之一。划定了15个县级以上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并建立了32家企业优先管控清单,明确15条环境保护措施。构建了傍河水源地污染防治体系,形成了区域—水源协同、河道—河岸—水源协同、地上—地下协同、水量—水质—生态协同、监测—模拟—预警协同的“五协同”管控模式。
农村生态环境成效明显
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了5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8.08%。利用人工+遥感方式,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完成省级监管2处黑臭水体治理。扎实推进三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完成了面源污染负荷评估和污染源清单编制,确定了优先治理区域,持续开展优先治理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和10个点位水质监测,以及浊峪河排涝渠修复工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的一年,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建机制、促长效;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抓改善、争进位;以中省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为抓手,治顽疾、强震慑;以“无废城市”创建和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试点为示范,创亮点、求突破;以环境治理能力建设为支撑,锻长板、补短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续写更好咸阳绿色发展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